返回 首页

于归

关灯
护眼

于归 第119节

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
66dushu.com,最快更新于归!

话说,太子嘉两手空空回到宫中,急匆匆向申王禀报了迎接之事,向申王讨主意。申王收养紧锁,沉默良久,方道:“还是要迎王后回来的,你那是什么样子?确是我疏忽了王后,也该向王后致歉。大事迫在眉睫,能争得一分助力,就要尽力去争,否则,悔之晚矣。”语中带着明显的疲惫。

太子嘉低声道:“王后有不满,说出来便是,何必……”

申王摆手道:“错在我。”

一向高大的父亲低声下气,太子嘉心中难过:“爹又何必……”

申王道:“你就是这一点不好,有傲气很好,也要知道谦逊,会低头。低头又怎样,又不会丢掉什么,更不会死!比起死,我宁愿低头,只要脑袋还安在脖子上,总有再昂起来的一天。要是掉到地上,可就再也抬不起来啦。”

太子嘉惊讶地道:“您何出此言?”

“越君是携重兵而来的?”

“她要造反吗?爹有此疑,为何还让越兵驻扎近郊?”

“她的性情,向来粗疏直白。或许为了自保,又或者真为了治水,都不是好兆头,”申王冷静地道,“已经有人无视天邑,无视我,敢领重兵前来啦。想这么做,准备这么做的,又岂止她一人?”

太子嘉迟疑地问:“那,是否要?”

“不要试探,不要对她发难,不要问她与南君之间有什么约定。谁向她发难,她就敢动手,事情就不好挽回啦。且忍这一时,你一定要与阿先同心协力,将水患根除。只有这样,才能挽回局面。所以,要迎回王后啊。”

“阿先去他姨母那里了,我看他也有些着急的,他的性子倒好。他会劝王后回来的吧?”

“性子若好,就劝不动。性子不好,就不会劝。王后那里,我去请,阿先那里,你一定要客气,明白吗?对越君也不要横眉竖眼,在越地做成的事情,没有她的首肯,也是不能够的。不要小瞧了她。”

太子嘉勉强答应了。

父子二人想要息事宁人,度此难关,却不知在别人眼里,说话再好听,也掩不过争功夺利的事实。有此心结,似屠维这等“老实人”,也要刺一刺申王了。

既然已到天邑,姜先又想借治水之事立威养望,见申王也是必须的。卫希夷与屠维才到天邑,亦须往见申王——荆国可是被他们给吞了,那是申王的方伯之国。

接见的场面颇为隆重,申王欲为太子嘉铺路,再次大召诸侯,只为治水之事,是以百官、诸侯俱在。卫希夷与姜先联手女莹,将荆国并吞,是诸侯们关心的事情。祁叔多了个继父,也是要围观的。

人很齐。

荆国处南方,在中土诸侯眼中,也有些蛮人的意思,这并不代表可以随便被吞并。荆太子的母舅,国虽小,也是一方诸侯。姜先师出有名,不好指责,卫希夷父女就成了他暗中针对的目标了。卫希夷的蛮横,在天邑小有名气,屠维这两鬓微白,衣饰又显得原始的“老实人”成了他心目中的软柿子。

也不骂,只是讽刺屠维靠儿女吃饭。

“我不如孩子,强过孩子不如我。”屠维面无愠色,反带几分老实人的骄傲。言语却如利箭,将申王心口扎出血来——太子嘉不算差,确又不及父亲之雄材大略了。

申王心累地打了个圆场:“天下父母心,莫不如此。我也盼着儿子比我好,唯愿此番治水可成。”

卫希夷因问:“是太子治水吗?早知道有太子做这件事,我便不带这些人来操心了。”

申王心道,难道真是来帮忙的?他还真吃不准风昊这一门疯子的心事,慎重地道:“谁嫌做事的人多呢?大家齐心协力,方能度此难关,越君有意,可与唐公一道,襄助太子。”

卫希夷却不放过他,哪有什么便宜都给你占的好事呢?她问出了一个申王藏在心中暗中执行,而诸侯们未必乐见的问题:“王要使太子秉政了吗?”此言一出,连仇家都抛开了夙怨,一齐望向申王。

申王心中“咯噔”一声,暗道不好!

☆、第117章 翻脸了

有一个道理,申王明白、在座的诸位都明白,但是之前无人敢说。那便是,王位从无父传子。哪个诸侯、方伯,关起门来在自己的国内,都是父传子。而天下,却不是这样的。

各部族都有自己擅长的手艺,手艺或师徒、或父子,代代相传。硬要说的话,做部族之长,又或者是做一方诸侯、君主,也算是一门世代相传的手艺。但是,做王却没有这样的传统,或曰,诸侯没有这样的意愿。哪怕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里就是父传子治人的。

大家日子过得舒服,忽然有了那么一个人,带着大队人马在你门前耀武扬威,要求你听他的话,给他缴粮缴贝,他要打仗了,你还要赔上人马跟随出征。跟随出征可以获得好处,然而……并不是每一次付出与收获都能成正比的。九赢一输,赢的时候不会觉得什么,输的时候就要难受了。但是,打不过他,只好认了。

再来,王的亲信、国家、部属、姻亲,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,其他的人就要被分薄收益。以申王为例,陈后都被气回娘家了,可见利益之事,实无永久不变之理。

然而,做了王的人,尝过了做王的好处,是断然不肯放手的!自己尝到了好处,便想子子孙孙永享此利。若儿孙争气,诸侯反抗不得,也就认了。若儿孙不如父祖,还想保持这份尊荣,又有谁人能服呢?

“你打不过我,还要我给你当孙子,凭什么?”这几乎是所有人内心的想法。

当然,若是他们做了王,说不得,这想法就要再变上一变了。

自圣王以来,能平安传位于子的,还没有一例是成功的。非是王不愿,乃是做不到。每个王,都在想方设法,促成此事,申王也不例外。他精心地教养着太子嘉,太子嘉虽不及乃父开拓之能,各方面也做得中规中矩,不显无能。若无天灾,或许,就能让他做成了。

只可惜,天不遂人愿。

申王却一如所有的开拓者那样,并不肯轻易认输,欲借天灾之机,为儿子积攒人望。不得不说,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,若让太子嘉成事,则在整个治水的过程中,他将收获旁人难以企及的威望,熟悉河流沿岸的所有地理人文,也锻炼他的组织能力。

太子嘉虽有能力,却又不足以独立完成此任,申王便为儿子找帮手。这个帮手,便是姜先。然而,陈后不愿意自己儿子为人作嫁,姜先自己也不肯犯蠢,卫希夷站在姜先一边,且一向认为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,跃跃欲试,颇有取而代之的意思。

皆是不肯令申王如愿的。

又有一些诸侯,被申王压一头,捏着鼻子认了,却是不愿意再被太子嘉压在头上的。然而,申王仍在,皆不得已而噤声。就等着一个人挑个头儿,看申王压不下去了,大家便群起而……咳咳。

现在,一个爽快人将事情挑明了,摊到了大家的面前。

申王的脸色有些难看,他城府颇深,平素喜怒不形于色,遇到这件关乎根本的大事时,却也难以绷住以往的矜持了。卫希夷对他的坏心情一无所觉,依旧睁大了眼睛等着他的答案。姑娘的眼睛明亮而清澈,仿佛只是问了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,等着他来回答。

这个问题,申王是想在太子嘉治水有成之时,安排别人提出来,自己再做肯定回答的。绝没有计划过在内外交困的时候,被人提前问出!

申王不能说不是,既不是,则治水之事,太子嘉便无法在主持大局的名义下差遣姜先。也不能说是,说了是,诸侯们现在便敢反对了。

好在申王数十年养出来的百官部下没有白养,当即有人跳出来,代他辩驳。太子嘉所设想之“我高居于上,裁判你们想反对、想折腾的人”,被申王灵活地运用在了此时。

宗伯越众而出:“越君何出此言?王须坐镇天邑,以安人心,则太子代父治水,有何不可?”

“啊?”卫希夷一脸的懵懂,用你脑子有病的口气反问道,“我说太子不可以治水了吗?”

这个,确实是没有的。

许多人见她不继续追问了,心中生出一股失望的情绪来。这些人并非便一意对申王不满,然而见一个敢冒头的又缩了回去,心中多少有些滋味难辨。

第一次的试探,似乎就此结束了。申王十分警惕——这些人的立场,很有问题!则天邑外面的那支大军……申王有些后悔了,当初不该轻看了姜先,答允了他“携治水之人北上”的要求。要怎么才能让这些人离开呢?又或者,能够吃掉这支兵马?

申王原是打算单独召见姜先,得到他的同意,再行公布。陈后不曾迎回,姜先未曾召见,话赶话赶上了,令申王觉得,这蛮人父女俩,真是来坏事的!

卫希夷不负其所望,接着坏事儿来了。等不到回答,她又接着问了:“我说了吗?”

当然没有!申王算是知道她的厉害了,这是一个内里并不傻,偏偏看起来有点偏的姑娘。风昊门下,何曾出过傻子?!为防她再借机生事,更是怕自己手下百官傻乎乎地跳坑,申王亲自回答:“是他们听错了、想错了。”

卫希夷转嗔为喜,笑道:“哎,太子要治水,想好用什么办法了么?”

太子嘉被点了名,有心不理,众目睽睽之下,却又不得不答,心里膈应得厉害。

“疏浚。”这是南方治水的经验,已经成功,他也是知道的。

卫希夷笑道:“我和阿先在越地就是疏浚来的,如今水患已经平息啦。太子想的办法,是可行的。太子预备怎么疏浚呢?”她开始兴致勃勃地跟太子嘉讨论起治水的办法来了。她是亲自干过的,遇山如何,弯道如何,急流之地如何,一样一样提出来问太子嘉。

太子嘉何曾治过水?在南方疏浚之法传到北方之前,北方以经验筑堤而已,说到筑堤,他就懂了,说到疏浚,他只略知皮毛而已。细节如何,他来不及亲试,如何得知?一问三不知,自申王往下脸色愈发难看了,诸侯里再傻的也似乎明白了些什么。

此时便又要有“听错了、想错了”的人出来护主了:“王召诸侯、群臣议事,越君为何在此误事?”

卫希夷惊讶地问申王:“难道现在最大的事情,不是治水吗?王命太子治水,我问太子冶水的事,是耽误事?治水,问不得?”

申王毕竟老辣,知道今天在卫希夷这里是讨不到好了,要先将眼前应付了过去,再收拾她。不与卫希夷纠缠,却问起姜先:“治水是现在最大的事情,有何不可说?有何不可问?我召阿先来,正为此事。”姜先治水有成,提出他来,可暂缓殿上殿下群臣诸侯之疑心。待此时召见结束,申王便获得了喘息之机,可以从容布置了。必须让卫希夷受到教训。

无奈姜先不配合。

姜先一脸懵懂:“我、我……回来是禀告母亲娶妻的。”他也不接这茬儿。他心中十分不乐,太子嘉若是能力出众,他甘愿听从,太子嘉一问三不知,要他既做事又侍奉一位太上?怎么可能?

陈后……陈后还没迎回来呢。申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狼狈,即便在他年轻的时候,老虞王力压群雄,他也不曾感到这样的招架乏力。并非他不愿早早迎回陈后,姜先归来,不见陈后,必须是要问的。然而陈后不肯回归,陈侯处又推三阻四,申王未能及时请回而已。

“听错了、想错了”的宗伯斥道:“王召唐公,是为归来治水。”

使者是对他讲过回来治水,给太子嘉做帮手。可是,你让我做,我就要做了吗?姜先不吭气,望向偃槐。偃槐正正衣冠,施施然上前道:“王之诸子,长者三十,幼者三岁,后嗣无忧。我君远无叔伯,近无兄弟,难道连娶妻儿子以延后嗣也不可以了吗?如今天下大事莫过于治水,太子贤明,受王命而治水,我等俱是放心的,静候佳音。”

得,又“听错了、想错了”,申王头痛不已地道:“你想偏啦,阿先娶妻,我自是欢喜的。何时行礼?”又命太史令等择卜吉日之类,生硬地将话题转到了姜先娶妻上来。

偃槐与太史令等人是不对付的,不软不硬地顶了回去:“此事唐人皆有准备。天下大事,治水而已,不敢劳烦太史令等。”

若说屠维只是小刺一句,卫希夷模样可爱不显过份的话,偃槐这一句一句,便将整个大殿的氛围变得严肃了起来。傻子都看出来了,唐对申很不满,只差没有撕破脸而已。

太叔玉与申王并无怨仇,审时度势,以为这一次目的已经达到,再进逼也是无益。庚曾对他提过一个计划——使太子嘉治水,事不成,则太子嘉之威信必将扫地,即便申王从中吸取教训,亲自治水成功,太子嘉也失去了君临天下的最好机会,很方便卫希夷和她的丈夫夺得天下。

至于拖延治水,又会有多少人受苦。庚的回答是:“那不要怪申王父子的贪念吗?什么时候,贤者忍辱负重、受尽委屈为愚者谋利,居然有了这么冠冕堂皇的借口了?天下人?天下人不想受苦,就让申王和他儿子滚蛋嘛。焉知这次水灾,不是天意为世间择一英主呢?”

最后一句话说服了太叔玉。

但是,看到一个一向尊敬的老人为人所逼,心情总是复杂的,太叔玉心中转着主意,想找寻一个能让双方和平解决此事的办法。虽然明知可能性微乎其微,太叔玉还抱着渺茫的希望。

这一点渺茫的希望,却被宗伯出言打散了:“唐公既不治水,携此大军意欲何为?”

休说申王不会退却,但有万一的希望退却,他的身后还有庞大的赖他生存的人群,这些人也不想退呵。太叔玉目露失望之色。

卫希夷道:“那是我的人,不是他的。你问错啦。”

“越君领兵而来,又为了什么?”

姜先却被这一问,问得亢奋了:“跟回唐!”

宗伯迷惘了:“唐公邀越君大军去唐?又为了什么?”

“唐国水患也要治的嘛。”

宗伯被风昊打过,对风昊门下格外的不客气:“越君真是有趣,不为天下计,却去唐……”

姜先大声地道:“我们就要成一家人啦!”他生怕有人听不到似的大声说,“我要娶的妻子,就是她!”所以,妻子派人去帮丈夫家通通下水道,有什么不对?

完全没有不对劲的地方。殿上的对话却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,纵你有千般计较,万种规划,对方不照你想的来,也是没辙的。申王觉出不妙,强行道:“既然如此,阿先可要好好准备了。”

也不必去妄想能将此番召见圆场了,也不必再单独召见姜先了,双方的态度已经很明白了。恐怕卫希夷的那一支大军,业已准备就绪,就等着自己忍不住动手,便可在自己的腹地里纵横驰骋了。

一步错,步步错,申王心中未尝没月悔意,却能强压下悔意,思考对策。先散了吧,对方有备而来,再争辩下去,只会越显得王廷无能。今天之后,有得忙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卫希夷高高兴兴地和姜先手拉手离开了王城,太叔玉落后一步,陪屠维并肩往外走,二人皆是无奈又好笑地看着前面两个要蹦起来的走路姿势。屠维问太叔玉:“难受不难受?”

“……”

“我离开王的时候,心里有点空。”屠维淡淡地说了一句,不再提。

太叔玉心道,可不是么,就是有点空。口上却说:“再找点事,就好了。”

屠维慢悠悠地与他上了车,问道:“要我们避一下吗?”

太叔玉沉默了一下,道:“不必了。”

屠维现也住在太叔府上,两人一同归来,捎带了一个陪着卫希夷回来的姜先。庚默默地又站到了卫希夷的身后,戳了戳她的后腰。卫希夷会意,后退了一步,两个姑娘头碰头,说起了小话。

庚看卫希夷面泛桃花,就觉得有什么了不得的事儿发生了,一问,卫希夷便大大方方地说了。庚有些无语地道:“唐国大夫还没有到天邑来呢!”姜先一直竖着耳朵在听,闻言便道:“老师已经在这里了,有什么要我做的,只管说。”

语毕,便被太叔玉手肘一弯,勾了过去:“正有事要唐公去做呢。”

庚也对卫希夷道:“婚姻之事既已定下,便说说下面的事情吧。”

“嗯?”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